经常听到有人在谈论自己工作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时,会说到一句话,那就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在学校的每一次考试,总会有老师班里的学生没有发挥好,班级平均分会排在相对后面,为了给自己内心平衡一下,也会说到“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句话。听到这句话我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认为说这样的话的老师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功劳的理解过于狭窄。一种是真的干得很投入、很辛苦,但由于理念不对,使得思维方式不对,进而导致路径与措施也不对,最终确实没有好的结果。这种人不一定是不负责任的老师,可能还是公认的很负责任、很爱学生的老师,但由于前面讲的这些情况,他越负责任,对学生的伤害可能越大,这正如一位大学教授写过的一篇文章《从诲人不倦到毁人不倦》。还有一种是确实也没有怎么花功夫、花心思,结果当然也就不会好,只能用这句话来遮遮脸面。我想如果一所学校的老师都以这样一句话来平衡自己、安慰自己,那怎么行呢?这种心态是会传染的,当越来越多的人都认同了这句话,形成一种价值取向的话,那是很可怕的,老百姓对学校的满意度、美誉度就会下降。
所以我想理直气壮地把“没有功劳别谈苦劳”的观点讲出去。我是这样认为的:一是有功劳,苦劳才有价值,“功劳”是“苦劳”的价值体现,但通过“苦劳”得到的“功劳”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二是怎样看待功劳?在当下社会的主流评价下,考上好的学校肯定是功劳,这对任何学校来说都不可能忽视,不然你就过不了今天。但静下心来想想,光有这一点明天会怎样?学校是为了几个能升学的学生而开办的吗?剩下那么多学生都要走向社会,我们让他们以怎样的状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呢?其实我们的老师若能让学生有自信,让学生有进步,让学生有兴趣,让学生有思想,让学生善表达,让学生懂感恩,让学生有孝心,让学生有爱心,让学生有追求等等,这些可都是功劳啊。这时又想到一张漫画,一个个很有灵气的孩子放在某个老师班里被他捣鼓了几年,出来变成这种模样了,学校考不上,心态也扭曲了。这样的人往往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很难融入到社会中,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连自食其力都困难。这种苦劳能提倡吗?这种苦劳会把孩子毁了。
易中天就“李红豪事件”答记者问时说道:人才,就是不被社会和自己毁掉的学生;良师,就是不把学生毁掉的老师。当时我在网上看到这句话时有点不太认同,但看看这幅漫画,再想想易中天讲的,觉得有道理。前段时间有一则报道:“到了放学的时间,父亲在三楼的家里窗户上看到儿子背着书包回来了,可过了十几分钟还没有见儿子进屋,正在纳闷,忽然听到一声巨响。下面马上有人惊叫:“不好了,有人跳楼了!” 父亲从窗户看到跳楼竟是自己的儿子。原来儿子心理比较内向,虽然非常努力,可这次考试成绩从年级一百多名,下滑到六百多名,年级里垫底了。心理崩溃了,无脸见爹娘,过家门而不入,走到11楼,稍犹豫了一下,就跳了下去。心态扭曲了,生命都保不住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虽然不能把学生都送进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但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也是功劳,而且是头条功劳。
心态好,就会用积极的眼光去看世界,就会很好地分析自己的现状,即使目前工作在很低层,他也会以乐观的态度来想象未来。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天气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赤脚的。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子呢?”于是,放弃努力,沮丧失败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的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大财而回。
心态不同,结果就不同。“苦劳”与“功劳”,一字之差,理念不同,解读也不同。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人的成长是不可能回过去重来的,所以我们付出的苦劳一定要有功劳。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原来“无过便是功”的观念要转变为“无功便是过”。一个人占了个岗位,消耗了资源,花费了时间,最后没有任何成果,如何向社会交代呢?单从资源的浪费来说,这不就是“过”吗?
教育工作者对自己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功劳,就别谈苦劳”。
教育集团 徐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