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综合资料一份三份
【奋斗者 正青春】三代科研人在“专精特新”领域“披荆斩棘”
2022-10-19

在宁波这座“隐形冠军”之城,星罗棋布聚集着大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位于宁波海曙的宁波曙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曙翔”)便是其中之一。在机声隆隆的车间里,“90后”“80后”“70后”的三代科研人,突破年龄圈层限制,勇闯“技术无人区”,在宁波民企充满活力的产业舞台上,勾勒出一幅科研版“披荆斩棘的哥哥”人物群像图。

作为曙翔公司的一名“95后”工程师,洪锦放在新材料领域是一名十足的“小鲜肉”。2020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后,出于看好崛起的“小巨人”企业的前景,洪锦放进入了这家深耕军工新材料的宁波“单项冠军”培育企业。

但在科研路上潜心摸索之时,洪锦放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就在其他同学纷纷毕业,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之时,我却还在‘坐冷板凳’。”洪锦放坦言,“由于新材料研发通常需要‘十年磨一剑’,我参与的项目虽已在试制阶段,但仍要经历一段沉寂期,而这期间,还要顶住发论文、评职称、出成果的压力,倏忽之间,便‘三十而已’了。”

技术人员对日照效应检测系统进行测试(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虽然被实验“虐”了千百遍,但洪锦放表示,在薪酬体系、业绩考核、职称申报等方面,民企的机制更为灵活创新。“比如,民营企业中技术人员的发明专利、职业技能等均可作为职称评审内容,这鼓励了年轻的技术员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洪锦放希望在这一“硬核”平台上,能解锁更多“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而对于“80后”的顾喜双而言,虽然在科研领域仍是年轻“后浪”,却已小露头角。在他的办公室内,有一面由二十余张证书组成的“专利墙”。从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手握数个专利瞄准细分领域的顾喜双,走进了曙翔公司的大门。

指着一款“不起眼”的铁路垫板,顾喜双介绍道:“我主要参与设计的这款产品,能使垫板低温静刚度变化率从20%降到7%,让铁轨在严寒与常温下状态基本保持一致。以前该产品还要从国外进口,但如今我们不仅提高了标准,还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技术人员对新材料产品进行表观检查(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为深耕一线,顾喜双还将办公室搬到了车间内,一头“埋”进生产研发中。在忙碌的生产线旁,顾喜双表示:“相较于科研院所侧重于课题研究,企业项目则更灵活高效,主要表现在项目周期短、市场反应快、产业需求紧、成果转化率高。我将把学问做在车间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

同样,从曾经的“科研青椒”到如今的“教授级高工”,1974年出生的张雄军多次在企业舞台迎来“高光时刻”。他认为,在科技创新版图中,科研院所、大型国企“挑大梁”,而民营企业也是其中的“生力军”。“以曙翔为例,就有投资2亿元建设的光电实验室等高新技术平台,先进的研发设备与丰富的技术积累,能吸引诸多优秀年轻研究人员加入,让产业化想法得到快速‘孵化’。”

然而,在科研这条“荆棘路”上,有人在探索中“沉醉不知归路”,亦有人耐不住成长通道窄、事务负担重、年龄焦虑大等“精神内耗”,“山回路转不见君”。

“为更好地留住人才、激发活力,公司设置了技术、管理这两条平行的成长‘赛道’,相比科研院所,能有更加多元的选择。”张雄军以自己“技而优则仕”的故事为例说道,“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后,我开始作为负责人组建团队、攻关项目、开拓市场、联络客户,从实验室走出化身‘空中飞人’,走向了技术管理的道路。”

研发人员对航天产品进行数据测试(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项目经理”台前发光,“技术专家”亦能幕后“出圈”。张雄军介绍,公司不仅对入职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经费支持,在人才晋升方面,也积极打破传统职称、资历要求上的束缚,突出实绩与能力,让不同年龄层的研究人员“减负”前行、强化内功。

今年52岁的韦钢,自日本新潟大学博士毕业后,依旧“两点一线”地往返于车间与办公室。“专精特新企业,往往‘于无声处听惊雷’,研究人员也是如此。技术赛道很长,沉淀深耕、专注攻坚,才能打破‘年龄焦虑’,在科研道路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韦钢沉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