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综合资料一份三份
【浙江教育报】从社会到学校,如何以美育人?
2020-11-30

正版综合资料一份三份



本报记者 朱 丹

11月21日,省内首个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在宁波正式开馆。该博物馆由葡萄牙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馆藏汇聚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先驱作品百余件,系统梳理了百余年来中国近现代美育发展脉络,旨在打造开放、多元、无围墙的社会美育实践基地。

开馆当天,东钱湖教育研究院借此契机举办了一场以美育为主题的跨界圆桌会议。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的相关要求,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美育如何培养时代新人”。

建立面向人人的“大美育观”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的教育和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美育也不再是小众群体的‘盛宴’,它应该更具备社会公共属性,营造每个人都能接受美育涵养的氛围。”华茂集团董事局主席、东钱湖教育论坛创始人徐万茂认为“美育无处不在”,美育的广泛性决定了人人都有接受美育的能力,人人都有接受美育的权利。

《意见》提出,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如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据了解,随着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的开馆,一系列“美育大师课”也会同步推出。该馆的第一堂美育课由普利兹克奖评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原主任张永和作为首位开课讲师,他带领来自宁波多所学校的孩子感受建筑的“中西合璧”与“和而不同”。接下来,该馆还将致力于开发线上线下美育课程及开展研学活动,把博物馆打造成“社会美育大课堂”。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对全社会开放,就是希望通过大师作品的浸润,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进而发挥出博物馆的社会美育功能。”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看来,社会美育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校美育。

“多年来,学校美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片面化、功利性。”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东钱湖教育论坛秘书长杨念鲁强调,“新时期,我们要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学校美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架构学科融合的“大美育课程”

一提到学校美育,很多人便把美育窄化为美术课、音乐课,部分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十分侧重培养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技艺特长。不少专家表示,美育存在的领域或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不单单指艺术美,还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科学美等诸多范畴。对此,他们建议,学校要把美育渗透于教育的方方面面,致力于让每个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

“美育不是一门课,而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学校美育中,艺术教育是主要途径,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媒体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余丁分析说,近年来,尽管学校艺术教育已经从仅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到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很多学校的美育仍然缺乏基于项目的艺术课程学习及深度学习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他看来,加强美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不能仅是依靠艺术教育来达成美育目标,而应该将美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

《意见》也明确指出,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杨念鲁认为,当前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摈弃功利性,构建贯通全学科的学校美育体系。而这样的“大美育课程”需要在多方面发力:一是艺术教育要超越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二是从聚焦学生的表现力转变到关注学生的思维力,让美育课程从浅表走向深层;三是改变美育与其他学科割裂的现状,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导入前沿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如STEAM课程;四是提供多元化的美育课程,综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在构建美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以国外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要不断挖掘新时代美育的内涵和价值,探索出一条自主发展之路。”许江补充道。